淠史杭工程:科学治水 润泽江淮
8月13日航拍的位于六安市金安区三十铺镇北部的罗管节制闸。该闸是淠河总干渠重要的控制性节制闸,常年向合肥供水,被称为合肥的“水龙头”。本报记者 李 博 摄
在江淮大地,一项伟大的水利灌溉工程——淠史杭工程守护、滋养着沿岸群众。在65载的岁月中,一代代水利人秉持着科学创新的精神,不断建设完善淠史杭灌区,让灌区持续焕发生机活力。
【资料图】
秉持“科学态度”,造就“人间天河”
1958年8月19日,淠史杭工程铲下第一锹土,新中国成立后最大的灌区动工兴建。江淮群众秉持科学态度,发扬革命精神,开启了水利史上的一项壮举。
建造淠史杭工程,设计渠道十分关键。按照过去的经验,修建人工河道比降多是1/5000,即每1米高度挖5000米的河道,这样河道下降快,水流速度快,能节省不少土方。然而,考虑到淠史杭灌区的覆盖范围要尽可能大,河道要尽可能长,淠史杭工程指挥部在科学研判的基础上,做出了一个让当时所有人惊讶的决定:采取1/20000的比降。
河道每走20000米才降低1米,相对缓和的河道自然能流经更广大的区域,且下游地区多能实现自流灌溉,不再需要群众反复提水。
群众受益,但工程难度也大大提升,干渠需要4次穿过江淮分水岭,土石方量剧增。漫长的河道,遇到低地就需要人工加高河道,让渠道能够等高对接;遇到山岗,则需要劈开山岭,让渠道穿山而过。面对艰难险阻,群众发明了很多符合实际的施工新法,其中,劈土法、倒拉器、洞室爆破是最出名的3项发明。
10米以上的深切岭98处,最深的平岗切岭长3公里,切深25.6米;10米以上高填方48处,最高的吴家岸填方填高19.2米;渡槽100余座,最长的将军山渡槽全长894米;支渠以上各类建筑物6万多座;中小型水库1200多座……秉“科学态度”、怀“革命精神”、筑“人间天河”,江淮儿女创造了水利史上的奇迹。
装上“智能之心”,建设数字灌区
8月中旬,正是水稻抽穗扬花的时候。在淮南市寿县安丰镇荆塘村,新圩支渠从绿油油的稻田间穿过,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水。
“数字灌区建设大大减轻了我们的工作量。”在田间一处土壤墒情监测点旁,寿县瓦西灌区管理所所长叶柱告诉记者。
水稻抽穗扬花时期是灌溉的关键时期。原先,这个时候需要水利工作者和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,了解土壤墒情,调度用水。现在,叶柱只需要在办公室里点开电脑,就可以随时查看瓦西灌区9处墒情监测点的土壤墒情。
据介绍,瓦西灌区灌溉良田50万亩,去年数字灌区建设以来,灌区130余处水门已全部安装自动化量测水设备,并在3条支渠沿线安装了9个土壤墒情监测点。
“通过数字灌区建设,我们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土壤墒情、闸口放水量等数据,为精准调水、精准用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,同时也大大节约了人力。”叶柱说。
这些年用水条件不断改善,当地农户赵成才也感受良多。一大早,他就忙着为自家六七亩水稻田引水灌溉。
“我今年74岁了,种了一辈子田。自打这淠史杭灌区建好后,咱就没有缺过水。今年水稻已经灌了两次水了。天气虽然热,但有了淠史杭工程,我对收成信心满满。”赵成才说。
2022年5月,淠史杭数字灌区开工建设,通过一年多的建设,目前已初见成效。
“我们以数字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为主线,以数字化场景、智慧化模拟、精准化决策为路径,实现水资源配置、供水调度、水旱灾害防御等核心业务数字化,全面提升淠史杭灌区管理水平。”安徽省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党委书记、局长王伟告诉记者。
淠史杭灌区建设了密集的灌区感知网,实现了水情、雨情、农情、视频监视、工情数据采集,并进行了水闸自动化改造,目前已基本覆盖了灌区骨干渠道和建筑物,支撑了雨情系统、水情监测和供水计量系统、视频监控系统和闸控系统等应用,为灌区水旱情的科学评估、水资源调度方案的动态优化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升级的不仅是硬件,淠史杭灌区还开展了数字孪生工程试点和示范区建设工作。
“目前,数字孪生工程主要在红石嘴、横排头两处渠首枢纽工程运行。所谓数字孪生,是在电脑系统中建设渠首枢纽工程数字化模型,通过模拟仿真运行,不仅能实时收集渠首上下游水利情况,在后期还可以融入预报调度一体化系统中,对渠道防汛调度进行数字化仿真推演,大大增强供水调度方案的科学性及调度过程的安全性。”王伟说,随着数字灌区建设不断完善、数字孪生工程建设不断深入,淠史杭灌区还将继续补充监测感知等灌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,进一步拓展数字孪生平台和业务应用,加强建设成果的推广应用,让灌区真正拥有一颗“数字心”“智能心”。
完善运行体系,筑牢“生态屏障”
在六安市中心城区,新淠河南岸热闹非凡。不少市民沿着河边的步道散步,还有些孩子在小广场上嬉戏玩耍。赓续公园,这个淠河总干渠南岸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,成为了老区城市新的名片。
“这项工程是在上海和六安全面对口合作的背景下,两地共同打造的重要项目。项目全长6.85公里,区域总面积141万平方米,目前已经基本建成开放。作为新时代淠史杭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,秉持了生态修复、生物多样性保护、文化传承三大主线,通过实施水环境治理、耕地林地保育、生态修复、绿地提升、绿道环境、文化展示设施6类工程,让治理项目成为城市绿色发展的示范区。”项目负责人、上海园林设计总院副院长曹建告诉记者。
如今的淠史杭灌区,是大别山绿色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,通过科学规划,灌区节水改造建设与生态环境改善完美结合,使灌区内山林、河湖、农田、村庄、城市都成为了生态走廊的一环。灌区年均引水40多亿立方米,其中年生态补水约3亿立方米,形成了覆盖1.4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庞大水生态系统,使昔日的江淮分水岭地区成为流水潺潺、宜居宜业的绿色生态福地,灌区内的合肥市、六安市均是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。
65年来,淠史杭灌区累计灌溉供水1786亿立方米,灌溉农田5.17亿亩,因灌溉因素增产粮食1590亿斤,抗旱减灾效益1600多亿元。依托淠史杭灌溉工程,灌区所在的江淮地区成为国家重要粮食生产基地,灌区内的霍邱县、寿县连续多年获得国家粮食生产标兵县称号。
作为合肥、六安城市供水的主水源,淠史杭灌区保障了近1400万人的饮水安全,满足了全省四分之一人口的用水需求,并为合肥、六安及沿渠工业化、城镇化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水资源支撑。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施,灌区水资源的保障作用日益凸显。
“下一步,淠史杭灌区还将抓住引江济淮等区域调水工程机遇,通过多源配水、工程节水、数字调水、生态护水、科学管水,着力构建高效的水资源配置与保障体系、完善的灌排工程体系、数字化调度管理体系、水清岸绿环境美的生态保障体系、标准化规范化的科学管理体系。”王伟告诉记者,“十四五”期间,淠史杭灌区将加固灌区枢纽1处,整治改造骨干渠道共36条,长度711.16公里,新建、重建或改造渠系建筑物1321座。
未来的淠史杭,将继续秉持“科学态度、革命精神”,通过建设外水补水和灌区渠系沟通工程等,强化灌区水资源配置与保障体系;通过实现数字化场景,智慧化模拟,精准化决策,建设具有“预报、预警、预演、预案”功能的数字化水资源调度管理体系。同时围绕生态走廊建设,将灌区建设成为大别山绿色生态屏障水清岸绿环境美的重要部分。
(本报记者 袁 野)
相关新闻